MCN首发激励计划
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”这句诗是对母爱的真实写照。无论孩子们身处何方,母亲的牵挂始终未曾改变。虽然母亲未必常伴在孩子身边,但她的心、她的思念始终跟随着孩子。直到孩子回归,才明白,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与遗憾。
1997年6月12日,陈锡联上将在年逾八旬时,终于回到了阔别44年的故乡。尽管年岁已高,82岁的陈锡联依然满怀深情地回忆起自己过去的岁月。他曾经为革命披荆斩棘,尝尽了世间百味,但在母亲的坟前,陈锡联情不自禁地喊道:“妈妈,我想家了!”这一句话,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。
陈锡联的一生充满传奇与磨难。1980年1月,中央决定免去陈锡联身兼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务。此时,陈锡联已步入晚年,工作逐渐变得轻松。1982年,陈锡联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。他的工作不再繁重,生活也进入了平静期。
展开剩余87%有老战友建议他将自己经历的历史和宝贵经验写成回忆录,作为精神财富传给后人。然而,陈锡联却表示,希望回忆录中更多记录党与人民的斗争,他不愿将自己当作中心人物,而是希望自己作为一位普通战士,记录他与战友们的共同奋斗。
然而,尽管陈锡联有心写回忆录,但他并未亲自执笔,而是通过口述、秘书记录的方式,将自己的经历传递下来。为了确保历史的准确性,回忆录在完成时,还采访了当事人并查阅了相关档案,力求做到客观真实。
尽管陈锡联曾多次心怀对故乡的思念,但由于母亲早已去世,家中再无亲人,他始终没有回去的机会。直到1997年6月,陈锡联应湖北李先念纪念馆开馆的邀请,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,终于得以回到故乡——湖北红安高桥镇彭家村,这是陈锡联自参加红军以来的第二次归乡。
这次回乡,陈锡联满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,他拄着拐杖,步履蹒跚,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,来到了母亲的坟前。尽管已是耄耋之年,满头白发,身体也略显佝偻,但陈锡联依旧保持着军人的风范,恭敬地站立在母亲的坟前,泪水止不住地流淌。
“妈妈,我喊你你听不到,四十多年没回家,真对不起您!我的母亲啊,您从小把我抚养大,送我参加革命。可您一直在家忍受苦难,而我却不能陪在您身边!”陈锡联的声音颤抖,情感真挚。眼泪滑落,他又深情地呼喊:“妈妈,我不流泪,我只是想您了,想您……”
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,大家无不为陈锡联对母亲的深厚情感所震撼,纷纷感动落泪。
回忆起第一次回家,陈锡联提到那是1953年,当时母亲已经重病在床,陈锡联匆忙离开岗位赶回家探望。到家时,母亲已经奄奄一息,躺在床上喘息着。看到母亲如此虚弱,陈锡联跪下,拉着母亲干瘦的手,泪流满面地呼唤:“妈妈,我来看你了!”
母亲在听到儿子的呼唤后,微微睁开眼睛看了一眼,随即闭上了眼睛,安然离世。那一刻,陈锡联悲痛欲绝,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悔恼。
从14岁离家参加红军的那天起,陈锡联便与母亲分离。那时,母亲为了挽留他,曾让两个姐姐轮番看护他,还将麻绳一端绑在自己和陈锡联的胳膊上。可是,陈锡联心中的革命理想已无可动摇,他悄悄地解开麻绳,在母亲熟睡时悄然离去,奔向了他梦寐以求的红军。
当时,母亲心中满是伤感和愧疚,觉得自己无力保护儿子。1923年,陈锡联8岁时,父亲因病去世。为了给父亲治病,家里变卖了一切家当,但最终仍未能挽回父亲的生命。自此,母亲带着陈锡联与家人过着贫苦的日子,走村串户乞讨为生。那时,母亲怀有弟弟,而陈锡联则用一根竹棍撑着母亲一起走路。
时光荏苒,陈锡联渐渐长大,开始给地主放牛、干活,艰难的生活让他吃尽了苦头,但他从未将这些困苦告诉母亲,因为他不想让母亲担心。
直到1929年秋,陈锡联在为地主耙田时,因体力不支倒地,地主竟不顾他生病,挥鞭抽打。愤怒之下,陈锡联猛地站起来,撞向地主,将其打倒在地。逃跑途中,陈锡联决定投奔红军,从此远离了地主的压迫。
当地的地主随后找到了陈锡联的母亲,逼迫她交出儿子。母亲为了不让儿子受罪,跪求地主宽容。最终,地主还是不肯放过她,临走时还威胁说:“这事还没完。”从此,陈锡联的决定更加坚定,他不再甘心做地主的奴隶,要参加红军,为自己争取一份自由与尊严。
最终,陈锡联在14岁那年,加入了红军,并在徐海东、詹才芳领导的黄陂安南游击队中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。1930年,年仅15岁的陈锡联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,开始了他传奇的军事生涯。
这段岁月,陈锡联历经无数生死考验,逐渐成为了红一军中的战斗英雄,甚至获得了“小钢炮”的绰号。每一次冲锋陷阵,每一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,都让他成为了部队中的楷模。尽管如此,他从未因个人功劳而自豪,始终坚持革命事业比任何个人荣耀更重要。
陈锡联的母亲,始终怀念着远征的儿子。她时常询问红军部队经过时,是否见过儿子。然而,直到多年后,陈锡联才在一次战斗后回家,亲自探望母亲。当他把自己的生活用品准备给母亲带回时,母亲却婉拒了:“只要见到你,什么都不重要。”陈锡联内心充满感动和无奈,母亲的无私与坚韧深深打动了他。
岁月如梭,直到抗日战争爆发,陈锡联成为八路军的一员,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,为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将母亲的担忧与思念紧紧放在心头。
直到1947年,陈锡联得以与母亲重逢,然而母亲依然坚持要回家生活。即使如此,陈锡联依然心存愧疚,未能常伴母亲左右。
岁月流逝,1953年,母亲病重,陈锡联终于回家陪伴母亲度过最后一程。然而,工作繁忙使得他无法履行孝道,直到母亲去世,陈锡联才在母亲的灵前守灵,遗憾未能亲自送母亲入土。
1997年,陈锡联终于回到故乡彭家村,在母亲的坟前,陈锡联深情告别:“妈妈,我回来晚了,真是对不起。”他的眼泪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的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